close

  4月9日,本報聯合成都市義工聯發起了“愛不閑置·衣舊情深”的大型公益活動,並於這個周末舉行了集中捐獻活動。在10多天的時間里,市民積極響應,愛心如潮水般涌來,各個愛心接收點衣物堆成了山,出現了爆棚的情況。
  從即日起,捐獻衣物的活動暫時結束,本次公益活動將進入第二階段,成都愛心怎樣匯聚到甘洛,又將為孩子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?本報將聯合成都市義工聯從捐獻衣物的市民中徵集出兩位“愛心見證者”,跟隨我們一起,去到甘洛,全程見證市民捐獻出的衣物是如何送到孩子們的手中,如果你想成為“愛心見證者”,歡迎撥打民聲熱線962211報名。
  在10多天的時間里,在前來捐獻衣物的愛心市民中,一幕幕關於愛心的故事在不斷上演,而一群來自我市“聾人之家”的聾啞人,用紙筆接受採訪,他們寫出的愛深深感動了本報記者。連續多日,本報記者專門走進這群不缺愛的特殊群體,感受到了他們無聲無言世界里的大愛。
  聾啞愛心人感動記者
  4月的一天下午,東光小區。
  林兆祥坐在竹椅上翻看當天的《成都日報》 ,他是聾人,耳朵聽不見,但能說話。一位87歲的愛心婆婆捐獻衣物的報道吸引了林兆祥,他又仔細地看了一遍,得知現在有捐獻衣物送給甘洛縣孩子們的公益活動。
  林兆祥叫來了老伴範佩玲,老伴是聾啞人,他用手語把報道講給範佩玲聽,並問她要不我們聾啞人也去獻愛心,幫助有困難的人,林兆祥的提議得到了老伴的認同。他們又召集了好幾位聾啞人,大家一致同意,把家裡閑置的衣物找出來,捐到接收點去。
  4月18日,星期五。林兆祥和範佩玲帶著其他的聾啞人,來到了位於紅星路二段159號的本報愛心接收點。剛一開始,他們並沒有表明自己聾啞人的身份,只是將一包包衣物小心地放在了接收點,當記者詢問姓名做登記時,他們全都沉默不語。
  林兆祥從記者疑惑的表情中猜出了大概,他說話了,“我們都聽不見,只有我能說,有問題只有寫在紙上,我來回答。”原來這群好心人是聾啞人。
  一次特殊的交流開始了,“你們是從哪裡來的,是一起的嗎?”記者在紙上寫道,林兆祥把紙拿到眼前,仔細地看了幾遍,他回答說,“我們都是‘聾人之家’的聾啞人,大家相約一起來的。”
  “你們怎麼知道這個活動的?”記者在紙上寫下問題,然後遞到林兆祥的眼前,他看了問題回答說,“我從報紙上看到的,然後用手語講給他們聽,他們都很贊同,就來了。”
  “為什麼要捐獻衣物呢?”記者用筆寫下問題,林兆祥回答說,想要盡一份力,獻出一份愛心來幫助有需要的人。
  ……
  就這樣,一個個問題被寫在紙上,林兆祥仔細讀了再回答,記者用這樣的方式和林兆祥交流著。
  除了林兆祥能說,其他人坐在一起,不停地用手比畫著,雖然聽不見,也說不出,但從他們不停用手在胸前比出心的手勢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一片愛心,其實這無言的愛勝過千言萬語。
  捐完衣物走出大樓,4月的陽光溫暖地照在身上,林兆祥帶著其他人走出了大門,記者跟隨他們一起,走進他們的生活,走進他們背後的故事。
  用自強抗爭不幸
  東光小區錯綜的街道,鱗次櫛比的房屋很容易讓人迷路,“聾人之家”就在裡面。
  “ 聾人之家”在東光商城內,錦華路一段275號15棟附10的門牌號斜掛在牆上。“聾人之家”是這樣的構成,從東光商城租來的三間鋪面,外加中間的一條過道,過道上裝起了塑料棚擋風遮雨。三間鋪面兩間是活動室,一間裡面放著寫字板、椅子等雜物,過道中間擺放著桌子和竹椅子。聾啞人們坐在一起,用手語比畫交流,像一部無聲電影,雖然條件簡陋,他們卻樂於在此度過時光。
  “聾人之家”是67歲的林兆祥和65歲的範佩玲一手創建起來的,為何會想到要創建“聾人之家”呢?記者把急於想知道的問題寫在紙上,林兆祥看一個問題回答一個,一個個關於奉獻,關於自強,關於愛的故事慢慢清晰起來。
  退休前,兩人都在成都民政系統的華民印刷廠工作,林兆祥是工廠殘疾人協會的副主席,而範佩玲是該廠的生產車間組長,生產骨幹。林兆祥因為游泳導致耳鼓膜出現問題而成了聾人,可以說但聽不見了。範佩玲一歲半時發燒成了聾啞人,10歲時的一場車禍又讓她失去了左手和左腿,面對如此噩運,範佩玲選擇了自強,從小就學習縫紉、裁剪等技術,為以後謀生打下了基礎。進入印刷廠工作後,雖然只有一隻手,但她乾起工作來認真負責,速度比正常人還快,很快就當了生產組長,手底下有20多個人,其中有聾啞人,也有正常人,範佩玲也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,受到民政系統的表彰。雖然林兆祥和範佩玲都遭遇了不幸,但他們都用自強向命運抗爭,活出了同樣的精彩。
  退休後,林兆祥和範佩玲遇到了問題,除了待在家裡竟然沒地方可去,和正常人交流困難,但是他們又喜歡集體活動。這也讓林兆祥意識到,不僅是他們兩個,所有的聾啞人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,和正常人交流難,既說不出又聽不見,必須要有個聾啞人自己活動的場所才行。
  “聾人之家” 解決了大問題
  因為退休前在工廠當過殘疾人協會的副主席,退休後不少聾啞人都找到林兆祥,希望他能出面幫聾啞人找一個平時能夠在一起交流活動的場所。
  包括林兆祥、範佩玲在內9個骨幹湊在一起商量,決定先找房子,最終找到了東光小區內東光商城的三間鋪面,雖然條件簡陋,但是價格便宜,一間一個月400元。即使如此,他們9個人每人湊了500元錢,才租下了房子。剩下的錢買了麻將和桌子,在郊縣的茶館買來別人以處理價賣掉的竹椅子,2008年4月,“聾人之家”在東光小區內成立起來了。
  消息一傳出,很快聾啞人從城市的四面八方趕來,在這個屬於他們的場所里交流、活動,雖然“聾人之家”只有三間門面加一條過道,但對於聾啞人來說,卻顯得無比溫馨,打點小麻將、喝茶、用手語聊天……
  其實林兆祥和範佩玲本沒有必要如此,女兒在某銀行工作,現在已經是中層,有車有房子,兒子在某公司上班,老兩口本可以在家裡安享晚年,“社會給了我們很多幫助,雖然是聾啞人,仍舊在福利工廠找到工作,像正常人一樣上班。”林兆祥說,儘管身體殘疾,但也要力所能及為社會奉獻,他們享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,也願意向社會奉獻愛心,履行一份責任。
  每天來到“聾人之家”的聾啞人很多,林兆祥和範佩玲尋思著,利用這樣的機會,瞭解一下聾啞人有哪些困難,也好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。
  楊彥康是個聾啞人,2010年他和來自峨眉山市的一位聾啞人皮鳳軍結婚。皮鳳軍帶著9歲的兒子來到了成都,如何將兒子的戶口落到成都成了大問題。楊彥康和皮鳳軍既聽不見又不能說,對於相關的政策法規也是一無所知,對於他們二人來說,遇到的這個問題是不能解決的。“孩子也有殘疾,如果戶口落不到成都,上學各方面都要受影響。”林兆祥說,在瞭解情況,雖然他聽不見,但他能說。他找到市殘聯和市聾協反映了情況,很快,相關部門聯繫了公交地鐵分局來辦理這件事。林兆祥帶著皮鳳軍和孩子來到公交地鐵分局,介紹了一家人的情況,公交地鐵分局表態會立即進行處理。最終,孩子的戶口成功落到了青羊區東打銅街,入學的問題也得到解決,在成都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。
  林兆祥說,這件事在聾啞人當中影響很大,幾乎全成都的聾啞人都知道這件事,大家沒想到一個“聾人之家”竟然能夠解決這麼大的問題。
  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聚會場所
  “聾人之家”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聚會場所,對於很多聾啞人來說,它還是排憂解難的依謖餛渲校ㄒ荒芩禱暗牧終紫椋勻懷閃舜蠹易鈈爬檔摹鞍錈ο壬薄�
  林兆祥說,因為聽不見、說不了,聾啞人在遇到困難和疑惑的時候,僅靠自己努力去解決是很難的。於是,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時,會首先請“幫忙先生”林兆祥想想辦法。
  林兆祥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姓範的聾啞人,當時她的退休金被停發了一年多,自己到社保部門去問,又不瞭解相關政策,也不知該如何表達,無奈之下只好找到林兆祥,向他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委屈。“當時,我和妻子帶著她一塊到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去問情況。”林兆祥說,經他打聽,才明白原來是範大姐的退休金存摺沒有參加年檢,所以被停發了一年多,只要補辦相關手續,就能恢復正常。為此,他和妻子又接連跑了好幾趟,最終幫範大姐把問題妥善解決。
  其實,除此之外,聾啞人遇到一些矛盾糾紛,也會首先想到林兆祥,“前不久,一位聾啞人就因為裝修房屋費用的問題,跟裝修隊發生了矛盾,懷疑對方不誠信。結果還是請我到現場,跟雙方進行溝通,最後不但消除疑惑,還為她爭取了一個優惠價。”
  每個星期三和星期四的下午2點,是“聾人之家”最熱鬧的時候,來自全市各地的聾啞人都會聚集在這裡,參加每周兩次的手語講座。講座的環境很簡陋,地點就在巷道里,這裡因狹窄而略顯擁擠,白色的書寫板擺在中間,前方是一排排坐椅。記者註意到,這裡的設施簡單而陳舊,坐椅數量有限,不夠的時候,還得向周圍的商家和鄰居們借,“條件是不好,但絲毫不影響大家聽課的熱情,人來得多的時候,這裡要涌進100餘人!”林兆祥說。
  講座的主角是來自錦江區的聾人手語老師李孝哲和朱小芳,他們的任務就是收集各種新聞、信息,然後整理為課程,每周來講給聾啞人聽。“一些聾啞人聽不到聲音,文化程度也不高,很難從電視、報紙上獲取信息,所以我就想辦個手語課堂,盡可能讓大家通過手語的方式,瞭解到新的信息和知識。”林兆祥說,課堂雖然條件簡陋,但是內容豐富多彩,從黨的方針政策,到時下熱點新聞,再到與殘疾人有關的生活常識,很受大家的歡迎。
  隨著手語講座的知名度越來越高,除了聾啞人之外,一些身體健全的熱心人也加入了進來,比如附近一些醫院的醫生,律師事務所的律師等等,只要有時間,他們也會來到這裡,在手語翻譯的幫助下,為大家講解關於健康、法律方面的知識,並給大家提供相應的幫助,“他們都是義務來講課的,從來不收錢。”
  愛涌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
  成立6年來,“聾人之家”一直在用微薄的力量,默默詮釋著愛和責任的含義。在參加本次“愛不閑置·衣舊情深”大型公益活動之前,“聾人之家”一直致力於各種社會公益活動。比如,在“5·12”汶川大地震之後,組織籌款10000餘元,用於幫助受災群眾;“4·20”蘆山強烈地震後,再次籌款8000餘元,為抗震救災貢獻自己的力量……
  這些捐款雖然看上去數額並不高,但對於這些聾啞人而言已實屬不易。林兆祥告訴記者,“聾人之家”里的成員除了身有殘疾之外,大多數人的經濟情況也不理想,有的還在靠低保生活。但每次聽說要奉獻愛心時,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,100元、200元、500元……只要“聾人之家”發出號召,大家都會踴躍參與,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。
  林兆祥說,有一位姓何的聾啞人,家庭比較困難,一直靠低保維持生活,有時候到茶房來,3塊錢一杯的茶水都要猶豫半天。當時,聽說要向地震災區捐款,他專程找到林兆祥,表示想捐100元錢,結果被林兆祥拒絕,“我說你生活都夠不容易的了,這麼做何必呢?你的心意我們幫你帶到就行了。”可是,對方並不甘心,硬是拉著林兆祥不鬆手,不停地用另一隻手比畫著“我要捐款”,最後,實在無奈之下,林兆祥勉強收下了100元捐款。
  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,但由於表達上的不便,林兆祥沒有一一列舉。雖然沒有語言上的交流,但記者註意到,每當提起奉獻這件事時,很多聾啞人都把手指向自己的胸口,“這是指發自內心的愛,別人對我們好,我們也想用同樣的愛去回報他人!”
  愛無聲無言
  走出大樓,上午11點的陽光正好,他們用手不停地比畫著,豎著大拇指,臉上洋溢著笑容,就像剛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任務。
  他們是8位聾啞人,就在差不多一個小時之前,他們隨身帶著報紙,拿著十幾口袋衣服,鄭重地將其捐到了本報設在1713的愛心接收點。沒有言語,只是不停地用手在胸前比出心的形狀,再用手指向遠方,在連續做了幾遍之後,記者大概明白了意思,“把我們的愛心獻給遠方那些需要幫助的人”,把這句話寫在紙上拿給他們看,他們不住地點頭,這8位聾啞人來自“聾人之家”。
  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
  愛讓他們的世界無聲勝有聲
  在大多數人看來,聾啞人的世界應該是寂寞和冷清的,但在“聾人之家”里,記者卻感受到了一種無聲的繁華和熱情,因為愛的交融,讓他們的世界無聲勝有聲。
  在常人的眼光里,殘疾人是應該被給予關懷的對象,而愛和奉獻的表達,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。然而,林兆祥和“聾人之家”卻告訴我們,愛從來就不是單方面的給予或索取,儘管身體殘疾,條件有限,但須知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,為他人奉獻愛,也是感恩他人之愛的一種方式。
  更重要的是,在奉獻愛心的過程中,聾啞人們也收穫著一份快樂。但記者談及捐款和衣物時,他們的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,然後用比畫手語的方式表達,他們是真心實意地想去幫助別人,因為履行社會責任,讓他們感到無比地滿足和充實,能幫助到他人,也是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。對於他們而言,愛就是這樣一種純粹的東西,它無關身體健康,無關身份地位,只要心中有良田,就能綻放愛的花朵。
  當然,我們也應該意識到,聾啞人仍然是需要幫助的人群,他們的無私奉獻,並不能為自己減輕生活的負擔,以至於“聾人之家”這樣的場所,也面臨著舉步維艱的困境。那麼,在感受他們的真誠和熱情的同時,我們是否可以為他們再多做一些事情,讓他們肩上的擔子變得輕一些,讓他們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也能感受更多來自社會的關懷?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  總而言之,就像聾啞人表達的那樣,記住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。因為有愛,人才會感到幸福。
  本報記者 何良 楊甦 攝影 劉陽 王若冰  (原標題:成都愛心怎樣匯聚到甘洛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g92zgxh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